<

陀飞轮

1801 - 陀飞轮

阿伯拉罕–路易•宝玑发明陀飞轮,不仅改善了计时怀表的精准度,也为制表界提供了最精密的复杂制表装置之一。

法国共和九年获月7日获得专利

阿伯拉罕–路易•宝玑于1801年6月26日,即法国共和九年获月7日,获官方机构颁授一款崭新调准装置的专利权,有效期十年,命名为“陀飞轮”。

阿伯拉罕–路易•宝玑发现地心引力有碍钟表机芯运行的规律性,腕表处于不同的位置时,会导致运行误差。为解决此人类活动固有的地心引力问题,宝玑设想将整个擒纵装置安装于每分钟旋转一整圈的活动框架内。如此,所有误差有规律地重复出现,从而互相抵消。此外,摆轮轴在其宝石轴承中的接触点不断变化,可确保润滑效果更佳。

随着科技的进步,尽管尚有其他较传统的方法能确保腕表走时准确,然而于1801年获得专利的陀飞轮依然是一项伟大发明,也是宝玑制表的一个传奇里程碑。它与天文和人文科学紧密关联,亦成为欧洲思潮关键时期的见证。自那时起,宝玑通过一款款精致优雅的时计,向此项发明致敬。

首批陀飞轮

陀飞轮装置的原理精妙无比,但极难制作,在1801年夏季尚远未达到实际应用水平。继研制出两个实验表款(1809年,n° 169被赠与伦敦制表师约翰•阿尔诺德之子(John Arnold),N° 282于1800年制成,很久以后被宝玑之子售出)之后,首款陀飞轮时计于1805年方才投入市场。翌年,该发明装置在1806年9月与10月于巴黎荣军院广场(Esplanade des Invalides)举行的法国工业产品展览会上向公众展示。陀飞轮调校机构被描述为时计可藉此“保持同样的精确度,而无论腕表处于垂直还是倾斜位置”的机制,自此风靡不衰。

钟表藏家无不为之折服,当中包括意大利著名的资助家和收藏家索姆马里瓦(Sommariva)、康布雷(Cambrai)地区主教贝尔马斯(Belmas)、西班牙波旁王朝(于1808年至1814年间购入三款陀飞轮表)、以及英国摄政王,后者于1814年购得一款大尺寸陀飞轮表,安装于一个镀金青铜锥体的顶部。而让人觉得神秘不解,值得行内之士深究的是,从1805年到1823年阿伯拉罕–路易•宝玑去世,宝玑仅售出35枚陀飞轮时计,但宝玑后继者矢志将这项非凡技艺发扬光大,传承至今,并为之增添新的技术创举

今日陀飞轮

全新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95超薄陀飞轮镂空腕表为凸显陀飞轮机芯,特别臻选厚度仅为3毫米的超薄镂空式设计。该枚腕表作品无论于制表技术层面,还是于艺术技艺方面,皆可堪称立于时代尖端的大师之作。

该枚581机芯所搭载的超轻量级陀飞轮框架,总重不逾0.290克;配备一个振频4赫兹的高能发条盒,使动力储备长达80小时(该高能发条盒的振频于陀飞轮腕表而言可谓高振频,此曾被搭载于5377及5367腕表)。此次,该机芯首次被应用于完全镂空的设计结构,堪称对该项传承技艺的当代诠释。为凸显机械构造之精妙,金质夹板与表桥亦经镂空处理。镂空工艺的挑战主要源于在最大限度剔除材料的同时,需确保各部件的技术性能不受影响。金质材料的应用更为该项新颖的制表技艺增添了难度。一旦选用的合金材料开始硬化,制表师便需即刻运用专业技术对其加以处理,方得实现最终造型。宝玑为屈指可数仅存具备如此境界金镂技艺的制表品牌之一。

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45双旋转陀飞轮

两个陀飞轮装置宛若两颗机械心脏彼此独立运作,分别由各自的发条盒驱动。腕表的视觉呈现颇为不凡,以金质材料制成机芯零件为特色,恰同昔日于大复杂功能时计内所采用的零件——这一传统现如今几乎不复存在;这正是宝玑致力于延续的传统,正如品牌之于大师匠艺的传承那般。该枚腕表呈现了宝玑的精湛工艺——底盖上的手工镌刻工艺尤为特别,其生动勾勒出阿伯拉罕-路易·宝玑先生于巴黎钟表堤岸所购建筑的图案。

搭载此项发明的表款

X
+
-
X
+
-